在福建泉州涂门街上最专业的股票配资,有一家不太起眼的素斋馆和古董店,老板娘许世吟娥像所有闽南女子一样,每天忙着招呼客人、打理账目、照顾家人。
直到1998年春天,她拨通了一通电话,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电话那头,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研究员刘志成听到她说自己姓许世的时候,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这位普通的老板娘,竟是隐居中国500多年的锡兰王室直系后裔!
许世吟娥的特殊姓氏早已埋下伏笔,“许世”在《百家姓》中查不到,既非单姓也不是复姓,小时候同学好奇追问,但许世吟娥也不明白什么意思,去问父亲的时候,父亲总是板着脸让她别问。
除此之外家族还有个奇怪传统,每年要去清源山一处叫“世家坑”的地方祭祖,绕山三圈念口诀“守坟守人,不能忘本”,她16岁那年,父亲移居香港前才吐露真相,他们是锡兰王子后裔,必须严守祖训保守秘密。
这个秘密的源头要追溯到明朝天顺年间,这个时期因为郑和下西洋的缘故,已经和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友好联系。
因此在公元1459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随郑和船队出使中国,旅途相当顺利,但是当王子准备从泉州回国时,却惊闻国内政变,表兄篡位杀光王室成员。
因为篡位已经成功,这种时候再回到锡兰无疑是只有死路一条,而明朝皇帝同情其遭遇,赐他姓“世”,并将阿拉伯贵族后裔蒲氏许配给他,从此锡兰王子在泉州隐姓埋名,开枝散叶。
后来世家传到高祖母一代没有男丁,便招了位许姓男子入赘,从此有了“许世”一姓,五百年来,这个家族从因政治避难低调隐居,甚至到了近代仍怕“海外关系”惹祸,始终守口如瓶。
转机出现在1996年,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刘志成在清源山考察时,意外发现刻着“世家坑”的石板。
他扒开杂草,露出二十多块明清墓碑,碑上刻着“锡兰使臣”字样,还有古锡兰科提王朝特有的微笑狮子纹案,专家们激动万分,锡兰王子墓找到了,但墓群即将因开发被迁移保护。
许世吟娥看到报纸上“清源山开发迁坟”的消息,彻夜难眠,祖坟被挖在闽南文化中是大忌,她翻出父亲留下的电话本,颤抖着拨通刘志成的电话说出了真相,她不得不违背祖训亮明身份,还拿出珍藏的《世家族谱》作证。
当专家注意到她左耳廓上的小孔,这个小孔是锡兰王族遗传特征,所有证据链终于闭合。
身份曝光后,斯里兰卡政府迅速行动,2002年6月,许世吟娥受邀踏上寻根之旅,飞机刚落地,红毯已铺开,民众手持鲜花高喊“欢迎公主”,部长级官员陪同,警车开道,电视台全程跟拍。
她在斯里兰卡国家公园种下友谊树,参观王宫旧址,参拜古代国王陵墓,当地市长甚至当场提议可以划一块地为公主建房,邀请公主移居。
面对王室抛来的橄榄枝,这位闽南女子微笑着婉拒,直言自己的祖先虽然来自锡兰,但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她在泉州长大,是中国人,回国后,她继续经营小店,清晨开张做生意,傍晚回家做饭,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她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许世吟娥的人生意外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她捐出族谱供研究,在关岳庙旁古厝挂起“锡兰世家”牌匾举办海丝图片展,还担任起义务讲解员。
2013至2015年间,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乌扬高达三次赴泉州探望她,在他们眼中,许世吟娥就是他们的“公主”。
她陪斯里兰卡媒体团走访开元寺、九日山,带全家参加中斯联合举办的“皇家婚礼盛典”,向斯里兰卡总领事赠送泉州产《牡丹》瓷盘。
最有趣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她一天内竟与斯里兰卡总理偶遇三次,第一次总理说两人祖先是血亲,第二次握手寒暄,第三次畅聊泉州生活,还邀她带家人“回乡”。
2023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前夕,许世吟娥在“锡兰世家”展厅抚摸着老照片,表示中斯两国只要有什么重要友好活动,基本都会邀请她,她笑得坦然,说出朴实的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当好民间使者,让中斯友谊世代永续”。
从餐馆老板娘到“中斯平民大使”,许世吟娥的选择印证着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共鸣。
她的先祖随郑和船队来华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六百年后,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激活这条古老商路,这位“锡兰公主”的人生轨迹便自然融入新时代的浩荡潮流。
许世吟娥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家国认同的坚守,这或许正是“海丝精神”最朴素的表达。
隆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